卷一(二十五)·上朱撫臺

原文(明朝同安縣令曹履泰):崇禎元年(西元1628年)
  職生不逢辰,師旅饑饉,頻年不解。深慚補救無策。幸藉台臺切如傷之視,百方捐賑,加惠窮民。此從來未有之德意也。職所請倉榖,已蒙批允。隨即於十一日招集饑民,在梵天、東岳兩處給散。每日約有五、六千人。日每人給米四合。蓋煮粥,則強弱凌奪有不食者;而散米,則雖極老、極幼、極憊之民,無不均足。此職躬親區處,有法以行之。俾人人得以食台臺之惠者也。西界有麥可食,尚不待賑。若東界,則近而馬厝巷、遠而浯洲,職定於數日內,親履其地,查真正貧戶,而高下與之;務期沾被,必不使徒有賑濟之名耳。

  鄭寇解散,終不可問。目下約有萬人未散。昨有一稟致張輔吾云。曾窺見文移中,有借撫為剿等語。眾皆疑貳。職以為當此之時,未應使之疑也。職旬日之間,只行賑濟一事。而未撫時之戒備稍弛之。彼意全在偵職之動靜,以為疑信。不如此,不能堅其信也。此時以此法聯絡之,或可收之為用,或可徐起而圖。著數皆未可定。審局全憑在我。庶幾於聲色不露之義有當乎?不然,而不密害成,有不忍言者矣。何同知十六日往中左,調停其間,至誠足以取信於彼,或者不虛一往耳。此就撫事而言也。職又有憂焉。十五日曾令人往中左密訪。有陳衷紀、李魁奇各懷異心。船隻叛出者三之一。糾結積盜李梅宇、陳盛宇等。勾引紅夷入內為難。其說不知真否?若果然,則中左竟為戰場。同邑彈丸,不危若累卵哉!台臺何以教之?
------------------------------------------------------------------------------------------------------------------------------------------------------------
------------------------------------------------------------------------------------------------------------------------------------------------------------
白話翻譯:

卑職,沒能生在好時代,軍隊百姓挨餓,年年都無法解決。對此更深感慚愧,始終找不到辦法去補救。幸好,藉著撫台大人關切這些事情,有如切身之痛,所以能有來自四方的捐助,讓窮人能得到恩惠。這更是從來都沒有過的德政。卑職先前所申請的官倉穀物,現在已經受到批準。隨即,卑職便於十一日,招來集結饑民,並在梵天及東岳兩地,施散給災民。現在每天,大概有五、六千人來。每天施米,給每個人四合(十分之四升)。因為假如煮粥賑災的話,往往會恃強凌弱的搶奪,導致有人沒得吃;而用施米的方法,則就算是很老的,很年幼的,或是很虛弱疲憊的饑民,也都能平均的給予。對此,卑職都親自到災區視查,這是有辦法可以做到的。而此使得人人都有飯可吃,正是撫台大人的恩惠。縣城西邊有麥田的收成,所以尚不用賑災。但縣城東邊,從較近的馬厝巷,到偏遠的浯嶼島,卑職將於幾天內,親自前往那些地方,清查真正的貧戶;而對於貧富不同的饑民,給予不同的施賑,務必讓每個饑民都能受到恩惠,不會只是光有賑災之名卻無賑災之實。

鄭芝龍的盜夥,希望他們解散,終究是不可能的事。眼下大概還有幾萬盜夥,尚未散夥。昨天鄭之龍有一封文書,說是要呈給張輔吾的。我曾偷看了一下那封文書,卻見裡面寫有什麼~"朝廷想借撫為勦"的句子。眾人因此都懷疑鄭芝龍,恐怕有二心。卑職認為,眼下當此之時,不應該讓鄭芝龍對朝廷的招撫起疑心。卑職半個月來,只專心於賑災之事。所以先前尚未招撫海盜的戒備,如今也稍有鬆弛。鄭芝龍的意圖,應也是在觀察卑職最近的動作,以做為他對招撫之事,將疑或將信。所以若非把戒備鬆弛,或也無法讓他堅信朝廷將招撫。現在這個時候,用這樣的方法來攏絡鄭芝龍,或許可以將他收為朝廷所用,或是慢慢的讓官兵恢復元氣,再另作打算。方法計謀該怎麼做,現在都尚無定論。不過整個局勢,卻操之在我。假如我們都不露聲色,對於情義來講,是否適當?但假如不如此,倘若走漏風聲,反而可能造成禍害,更有些結果讓人說都不忍去說。何同知,十六日,要往廈門,以調停盜夥進氾,假如真有誠心便可取信對方,或者可以不虛此行到廈門這一趟。對此,就招撫海盜而言,卑職卻有有些憂心。十五日,我曾派人到廈門去秘密查訪。得知鄭芝龍盜夥中,有一個叫陳衷紀的,還有一個叫李魁奇的,似都各有居心,並不服鄭芝龍。所以鄭芝龍的盜夥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船隻,都已背叛離去。而且這些叛離的盜夥,還糾結當地的海盜李梅宇及陳盛宇等人,一起勾引荷蘭紅夷人,要往內地為難鄭芝龍。這樣的說法,不知是否是真的?但假如是真的,則廈門無疑將變成一個海盜互攻的戰場。同安縣只是一個彈丸之地,屆時豈不更加危如累卵!不知道撫台大人,是否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指導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甘仔轄‧鰲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