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http://www3.thu.edu.tw/slal/detail.php?newsID=2447&prevID=417&subID=

東海大學的博雅教育與「博雅書院」

─ 生活學習、品格教育 ─


程海東

東海大學校長 

    近十幾年來海峽兩岸以及美國的大學有感於大學規模過大,教育體系越來越制式化而失去彈性,師生之間的互動更是疏離; 過分專業化的學習,以及過分工具化的學習目的, 不斷迫使大學本身必須思考何謂大學?何謂學習? 致使前哈佛大學校長著作反思,「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 (大學教了沒?)」就台灣而言,1990年代開始提倡通識教育( general education,不等同博雅教育,關於後者的理念容後詳述) ,也引起熱烈迴響;如今更是開始推動小型的書院學習, 以改革當前大學教育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這絕對是可喜之事。 東海大學不論是通識教育或是以博雅教育為理念的書院學習, 均建築在早期東海大學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理念和經驗上。承蒙《通識在線》熱切邀稿, 謹以此文與各位先進分享。 

一、博雅教育的理念

    回顧與參考西方經驗,不論是英國牛津、劍橋的書院( College)或是美國博雅教育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普遍規模已不超過兩千人為原則, 是海峽兩岸所陌生的大學教育,也往往與通識教育混淆), 生活學習都是最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全體書院生必須住校, 一起進行各項課程與活動的學習, 其中書院導師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早期書院導師是振聾起瞶、 醍醐灌頂,現在的角色 ─ 特別是美國的博雅教育學院則是以書院生為主體, 採取引導書院生提問,以及協助解決問題,而非過分地領導或指導; 書院生與書院導師經常一起生活,教學相長。 這種書院的學習方式與基督教的生活學習,有相當的關係, 不論是牛津、劍橋或是美國博雅教育學院,都與基督教, 特別是新教徒的生活方式 ─ 入世制欲主義有密切的關連, 這也是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所立的精神基石。

      若以簡單的四點來描述「博雅教育」之理念, 大概如下:

1. 「博雅教育」是培育學生在知識上成為一個「自由人」而非「 奴隸」。歐洲中古世紀的「博雅教育」範疇包含:文法、修辭、 邏輯、幾何、代數、音樂、天文等科目,此乃通才教育之內涵。

2. 「博雅教育」的精髓不是機械式地教導某些課程而已, 乃是涵蓋著正確方向、價值觀、信念,和不可或缺的「人的因數」, 那就是師生間的密切接觸。換言之,博雅教育強調由師的「教」 入手,培養學生自發性的「育」為依歸。

3. 「博雅教育」是培育「通才」,他代表著一個「完全的教育」 或「全人的教育」模式,藉由個體化的教導、住宿學習、熟絡親近、 小班教學環境(全校低於2000學生) 等方式建置一個特殊的學習環境(課內加上課外)的全方位學習。

4. 「博雅教育」是相對於職業或實用教育而言,其目的在「 人格導向的〈安身立命〉與〈修身養性〉之學」。 他不只是通識教育的知識, 而更進一步的強化通才教育在生活上的實踐。

    1955年東海大學創校時就是一所博雅教育大學, 重視師生之間密切的互動關係以及知識上自由學習的精神 — 鼓勵學生跨系選修或是自由轉系,並藉由以下多種學習方式, 進行實踐: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現稱通識教育)、小班教學與住宿學習, 並特別仿效美國Berea College推行勞作教育(包括成立工作營的社區實踐), 讓各系的學生學習關懷所處的生活環境 ─ 與當前服務學習的理念是相仿的。 做為知識上的自由人不是放縱的學習,而是在熱切追求知識的過程, 了解「人我」和「物我」之間的意義和相處之道; 瞭解並珍惜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藉此產生可以就事論事的溝通能力、 誠實與自律,以及關懷的熱情。對於所處的生活環境深具實踐感, 從生活實踐中理解知識與人生歷程彼此證成的意義。 

二、東海大學「博雅書院」的理想:

    「博雅書院」目前是以專案計畫的方式進行, 歷經二年多的構思和募款, 在2008年成立博雅書院辦公室負責執行, 但是整體理想是朝向永續經營且期盼能擴展到全校。 在目前得學費限制下,書院要永續經營必須有長期募款的能力, 也唯有如此,才不受限於學費的經費限制, 書院才可以持續堅持理想,推展各項課程與活動。東海大學的「 博雅書院」在自籌經費,在不影響書院生之本科專業學習的情況下, 集中住宿配以書院之課程和課堂外的豐富活動, 推動生活學習和品格教育。

    1. 書院組織:

    博雅書院設有書院長,而且必須住校, 方能與書院生有經常接觸的機會, 做為書院各項生活學習的精神領袖;並帶領書院同仁與導師, 同心協力推動博雅書院的理念與理想。此外,書院有行政同仁、 導師、書院學長與書院志工團(由書院生自願擔任) 協助書院生進行各項自治生活學習。

    2. 書院導師:

    博雅書院每十位書院生就有一位書院導師, 協助與輔導書院生參與各項書院的課程、活動與生活學習。 書院導師是書院的核心,是書院理想成敗的關鍵。 書院導師不僅得關心書院生的各項課程學習, 更需從旁協助書院生的各項日常生活學習, 包括美的生活態度的培養以及進退有節的禮之生活態度。

    3. 書院的住宿生活學習:

    書院學習不僅得重視通才教育以平衡過分發展的專業教育, 住宿學習以及服務學習也不可偏廢,缺一不可。 書院學習就是一種生活學習,這不僅是知識上的通才教育, 更是得學習從日常生活實踐與體驗所習得的知識,相互為用。因此, 書院學習必須營造輕鬆、樸實以及兼具美感的生活環境。 宿舍不僅僅是睡覺的地方,也是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 書院學習必須有效營造宿舍的生活學習環境, 應該有書院專屬的活動空間和有意義的活動, 讓書院生可以在宿舍裡輕鬆學習,卻不邋遢。 這不是一個事先被規劃好的學習環境, 而是由書院生以及書院導師一起營造的生活學習空間, 如此才有自我承認的實踐意義與力道。

    4. 書院的課程和活動:

    書院所有的課程與活動希望可以恢復並創新東海大學創校時期的博雅 教育。書院課程有博雅講堂,邀請大師與書院生分享學思歷程; 並特別開設東西方文明的發展課程, 以期書院生能夠充分認識自身所處與其他文明包括印度、伊斯蘭、 日本以及西方文明的宗教、藝術、音樂、建築與思想等等。 另外並設置各種雅敘與短講,以增加書院生與專家學者的互動能力。 所有的課程都向全校師生開放, 以期能不斷夠擴散本校博雅教育的理想。

    在活動方面以中國儒家倫理的六藝傳統,統整所有的生活學習。 在禮、樂、射、御、書、數各方面推展:有晚餐會的禮儀訓練、 音樂與藝術欣賞、英國擲鏢運動、包括日本弓道的觀摩、探險教育( 包括自行車、行走與登山等等訓練)、 書法欣賞以及自我表達與溝通的訓練。 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獨立自主的意志力、 可溝通性、合作能力以及關心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為理想。 所有的活動書院生均參與規劃與執行, 以提升書院生自我學習與實踐的能力。

    5. 書院和各系專業的關係:

    雖然書院生是全部集中住宿, 但是書院亦鼓勵書院生參與各系的活動。若是有互有衝突時, 書院尊重書院生的自決,不主導卻鼓勵書院生培養自行判斷的能力, 這是書院生活學習的一部分。書院的課程與活動都製作錄影, 書院生若有請假,可以藉此補看,以降低書院生與系上活動的衝突。 至於系上的專業課程,則書院生與各系一般生同學一起上課, 決不衝突。書院各項課程與活動, 與各系最大的差異就是學習的性質。書院是以生活學習為重, 各項課程與活動是以生活學習為核心, 而各系的專業是以知識學習為重。 

三、書院學習與通識教育的理想

    如前所述,書院學習以博雅教育為基礎, 但是博雅教育並不等於通識教育,也不是完全以知識為重的學習, 尚包含生活學習, 特別是與書院導師以及授課老師密切互動的各項生活學習與非正式學 習。博雅教育尚包括各種自發性的社會參與社區實踐。 通識教育只是博雅教育其中的一環。然而, 在台灣卻往往將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等同起來, 或是將博雅教育視為通識教育的進階教育,事實上兩者是不能等同。 通識教育是做為平衡專業教育過分專業化的知識教育, 並不包括博雅教育十分重視的生活學習。 博雅教育透過課堂內的課程,加上師生住宿學習以及社會參與, 不僅期待接受博雅教育的學生可以成為知識上的自由人, 更希望藉由相濡以沫的師生互動關係, 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與溝通能力,與人為善。基本上, 博雅教育是一種品德與知識合一的生活學習教育, 而通識教育只是讓知識更為廣博的知識學習(非生活學習)。

    不過,唯有真正落實書院學習, 才可以完全實踐通識教育做為平衡專業教育的理想。 按照當前通識教育實踐的方向,沒有書院的生活學習, 以培養求知若渴,自由學習的實踐能力, 以及與書院導師密切的互動關係, 通識教育也僅僅只能做為另一種專業教育,廣博知識的專業。 唯有真正落實書院的各種生活學習,才能真正達到通識教育的理想, 而此理想也正是書院學習的理想,兩者朝向同一理想延伸, 唯一的差別就是通識教育是書院博雅教育裡的一環, 不能被獨立運作的一環,而必須與小班教學、住宿學習, 甚至是服務學習相互搭配,一同前進,方能達到通識教育長期以來, 深所期待的理想。 

(「通識在線」專文; 97年12月12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甘仔轄‧鰲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