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語的由來
日前,觀看公共電視的一個台語節目之時,發現螢幕下方的字幕,居然看不懂,渾然丈八金剛摸不著頭。原本以為該節目,是想賣到海外,所以配上了那一國的外國文字。可卻又想不起那是那一國的文字。由於看著礙眼,所以僅看了幾分鐘,便轉台,並不知那是什麼節目。後來心中狐疑,問了人,這才知道,原來那種字並非是外國文字,而是叫做「台羅拼音字」。亦即以漢字,混雜羅馬拼音字,將台語寫成文字。而且據聞,現在台灣,用以教導小學生所謂「台語教學」的,便是這種台羅文字。「天啊!~那是什麼”碗糕”字!」當下心中直是錯愕無法置信。畢竟,身為一個河洛人,本人實是無法認同,用這種光怪陸離的「台羅拼音字」,來教導台灣的下一代。

既要淺談台灣的「台語教學」,在此,不得不先把一些語言名詞,簡明扼要,略述於下:

「台語」=移民台灣的福建閩南人,所使用的”閩南語”,加上與台灣平埔族融合後,混入的平埔族語;及日本殖民時代,混入的日本語。所形成。

「閩南語」=唐朝年間,由河南固縣派往閩南,征伐百越的屯田兵,所使用的”河洛語”。加上與閩南百越族融合後,混入的百越族語。所形成

「河洛語」=古代華夏中原地區,河南、洛邑,所使用的語言。亦稱古漢語。秦朝統一天下後,古漢語發展成了漢語,亦即當時中國的官方語言。所以河洛語與漢語的關係,大概就如今日,北京語與國語的關係一樣。

「漢語」=唐朝以前,以中原河洛地區為政經中心的中國,所使用的官方語言。書寫成文字,即是漢字。因此每個漢字,皆能以漢語發音。華夏文明,河洛文明,漢唐盛世文明…皆是以漢語漢字發展而成。

「國語」=宋元明清,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朝定都北京後。由北京語,發展而成的中國官方語言。或可稱其為「中國語」。中國語並非漢語,漢語亦非中國語,兩者切不能混為一談。

由以上的解析,文友應該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漢語」與現今「台語」之間,一脈相傳的關係。反倒是現在的國語,與漢語間似並無太多的關聯。而且據語言專家所言,台語與漢語之間,雖經千年隔閡,卻尚保留有八成以上的相似度。因此又稱「台語」,是唐朝以前官方語言─「漢語」的活化石。

中國人常說,自己是黃帝的子孫,但從語言的傳承而言;那現在居於台灣的河洛人,直可說就是黃帝的嫡系子孫。因為雖經數千年輾轉流離,從中原河洛地區,而福建閩南,而渡海台灣;但現今的台灣河洛人,卻仍講著中原河洛祖先的語言,更使用著與河洛祖先,完全相同的漢字。

二、漢語與台語的關係
歷史的因緣巧合,讓中國綿延傳承數千年的華夏文化,漢語漢字文化,幾能完整的保存在台灣這個海上蕞爾小島,實是彌足珍貴。尤其中國大陸,在歷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後,許多的中國古老文化,已都在紅衛兵的打砸中被毀壞。甚至中國大陸,現今所使用的文字,亦已變成由漢字簡化變形的簡體字,而不再是原本的漢字。再言,簡體字,這種變形的簡化字,要能稱為漢字,那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是否也都該稱為漢字。因而全世界,現在尚在使用漢字的,事實上,亦僅殘存台灣與香港,兩個海角一隅。

且眼看,這河洛人傳承數千年的漢語漢字文化,現今更竟幾似就要在世界上絕跡。因為保留華夏文化最完整的,這海上蕞爾小島台灣,現竟也有許多人,競相挖底刨根,想將漢語與漢字文化,從這島上連根拔除。


「漢語」如前所言,歷經數千年流離,從中原河洛,輾轉福建閩南,已混入一些當地百越語;後渡海台灣,又混入平埔族語及日本語。因而產生了一些,口語無法與漢字對照的情形。尤其唐朝以後,漢語失去官方語言的地位,淪為地方的方言;而此語言與文字,無法相互對照的情況,又更加的脫節。因而「台羅拼音字」的產生,或就是想將台語中,無法與漢字對照的口語,以羅馬拼音字來呈現。這應是可以讓人了解的。但問題是,在漢字中加進了羅馬拼音字,不但顯得不倫不類;而且這更阻斷了漢字思維的連貫性。

譬若:在電視的螢幕中看見那行「台羅字」,就直讓人的腦子轉不過來。有如看見時下青少年文化,盛行的火星文一樣,中英文夾雜,讓人猜了半天,也不知那是在寫什麼?更嚴重的是,這種「台羅文字」要是真的成形,成了所謂「台語教學」的主流。如此,恐將造成傳承千年的河洛文化,自此在台灣,撕裂與斷層;而河洛祖先與子孫間,更將造成無法跨越的鴻溝。因為這「台羅拼音字」,可說就是從根底,在徹底毀壞漢字文化,毀壞傳承數千年的河洛漢語文化。

網路上,查了一下「台羅拼音字」的產生背景。發現,這種「台羅拼音字」原來是產生在日本殖民台灣的時代。據說,是日本政府在台灣殖民地,推行皇民化政策。但有些台灣的閩南人,不願台灣就此被日本人皇民化,變成日本人。因此便以漢字夾雜著羅馬拼音字,寫作台語的詩歌文章,想發展出台灣的本土文化。事實上,就我所知,日本殖民時代,不想被皇民化的台灣河洛人,除了發展出了「台羅拼音字」的台語寫作外;另更有以「全羅馬拼音」的台語寫作。但當時台灣河洛人,保存漢文化的主流,卻應是設立「漢塾學堂」;並以「漢語」讀四書五經的方式,教授河洛子弟,以傳承華夏文化。

談及此,不禁想起童年之時。當時母親,亦曾拿出一本紙張舊得發黃捲曲的書本,用漢語教導我們,唸書中的句子。母親說,那是「四書漢文」,是日本時代,外公唸的書。奇怪的是,我並未學過漢語,母語是台語,當時應是讀小學一二年級,會說一點國語。但母親只教導我唸了幾句「漢語」,我聽著只覺很像「台語」。之後,我以國語識字,以台語揣摩發音,竟然自己就會用漢語唸古書。且猶記,當時母親還讚說,我的「漢語」唸得很標準。由此更可見,台語與漢語之間,有多麼類似,居然學都不用學,彼此就能互相交流。

於此,我不禁懷疑,現在台灣要用,那種讓漢字無法連貫,且光怪陸離的「台羅拼音字」,來教導小學生說台語。那何不,學習日本殖民時代,台灣河洛人創立的「漢塾學堂」,直接用「漢語教學」,來教導下一代;以此,傳承河洛人祖先所創造的華夏文化,河洛文化,及漢唐盛世文化。事實上,我認為「漢塾學堂」,並不止存在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應是千年來,就算「漢語」已失去官話的地位,但它卻始終存在河洛人的社會之中。因此「漢語」亦得以隨著河洛人的遷徙,而始終綿延與傳承。

三、正本清源
台語的俗話說「只要樹頭顧有在,就不怕樹尾做風颱」。「正本清源」之重要,即是如此。「漢語」就是「台語」的源頭,亦是台語的根。況且漢語,有華夏文明的千年根基,詩詞歌賦,經史文章,浩瀚如海,文化根底雄厚;此正亦是發展台語教學,最好的養份。因此台灣的「台語教學」,若能植基在「漢語」之上,抓穩這個台語的根頭,如此不但是華夏文明的一脈相傳;而假以時日,台語文化的發展,亦必當在台灣更枝繁葉茂,開花結果,大有可為。以上所言,並非只是本人,空談畫餅之言。因為日治時代,台灣河洛人開辦的「漢塾學堂」,以漢語教授台灣子弟。乃至在台灣光復初期,便可見台灣社會中,台語文化創造的一個輝煌時代。

譬若:被稱為八音才子的「黃俊雄布袋戲」。據說,當時黃俊雄布袋戲,開始在電視上開播,便造成全台灣大轟動。只要電視上一播黃俊雄布袋戲,台灣不論男女老少,便有八九成的人都守在電視機前,看布袋戲;以導致台灣的工商廢弛,農民不下田,學生不上課的情形。因而後來,聽說還被國民黨政政府,下令禁播。「人有縱天之志沒運不能自通,馬有千里之行沒人不能自往。鵪鶉翅大飛不如鳥,蜈蚣百足行不如蛇。時也,命也,運也,非我之不能也!」至今腦海中,仍深刻的記得,二三十年前,閩南語布袋戲裡,其人物吟詠的詩詞。且說,要不是有「漢語」的根基,黃俊雄何能被稱為八音才子;而閩南語布袋戲,又何能有如此扣人心弦詩詞。

又譬若:「楊麗花歌仔戲」,亦是風靡一時。當時台灣的老老少少,每晚吃飯之時,亦無不都端著碗,守在電視機前,看歌仔戲。而歌仔戲中,所演的那些歷史典故,及那種如絕句律詩般的唱詞。倘若不是植基在漢語上,及華夏文明的歷史上。其又如何能有如此打動人心的劇情內容,且婉約典雅的台語。再別說,當年台語流行歌曲,在台灣的盛行;而且台語唱片銷售量,往往更是國語唱片的好幾倍。如「舊情綿綿」「港都夜語」…數都數不盡的台語歌曲。其不止風靡於台灣,台語流行熱潮所至,更是襲捲同樣有著上千萬河洛人移民的東南亞及南洋各國。而這些當年,風靡於台灣及海外的台語歌曲,不但詞意婉轉優雅。且其歌詞亦全由漢字寫成。乃至當年,布袋戲及歌仔戲的劇本台詞,亦是如此,皆以漢字寫成;又何曾見到什麼「台羅拼音字」。

寫至此,本人亦不禁想問一個問題─「台灣現在以「台羅拼音字」做為「台語教學」教育下一代。而「台羅拼音字」能創造一個有如漢語般,能帶給台語發展出像是台灣光復初期,那樣輝煌文化的環境嗎?要一千年,還是一萬年?」。恐怕這是亙古永遠都不可能吧。畢竟以台灣這種小格局,小國寡民的海島環境,要創造有如漢語般深沉廣闊的文化,其實並不太可能。反之,倘若台語的發展,能根植於漢語與漢字之上,那台灣的台語文化,便能以東南亞、南洋各國;乃至包括中國福建省,使用著同樣語言文字的數千萬河洛人社會,為發展腹地。且台灣的台語文化,更能以漢語及漢字正統自居,納入台灣及海外的廣大河洛人腹地;以藉此將台灣,發展成河洛人的新中原。

遺憾的是,當年國民政府遷台以後,為了所謂的「反共愛國教育」,雷厲風行的推行所謂的「說國語運動」。加之強制上學的「國民義務教育」。導致原本存在河洛人社會的教習漢語的「漢塾學堂」,亦因此盡數消失。甚者,連電視上,原本以台語演出的布袋戲及歌仔戲,亦盡數得改用國語演出。至此,台灣的台語及漢語發展,可說幾被連根拔起,受到嚴重的斲斷。更讓人遺憾的是,後來台灣的民主化運動過程中,有些曾受國民黨迫害的台灣人,更因仇恨國民黨;而產生了反國民黨,乃至反中國的情結。甚且有些激進者,更大力的主張,得斬斷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及語言文化上的同文同種關係;以達到台灣獨立建國的目地。

「台羅拼音字」能再度在台灣崛起,並主導台語教學及發展,應就是在這種台獨激進思想下,所應運而起。本人對台灣的「統或獨」並無特定立場。亦非本人想藉此,批判台獨人士。但若是為了政治目地,不惜毀壞文化根基,卻是本人無法茍同的。「台羅拼音字」其搖旗納喊的掌旗著,多已公然聲稱,台灣就是要學習韓國與越南,要發展出自己的新文字,以與中國切割;如此便能進一步的,走向台灣獨立。換句話說,「台羅拼音字」推動台語教學的主要目地,其實並非是為了發展台語文化,亦非是為了傳承河洛祖先創造的華夏文明;而是為了其「政治目地」。簡言之「台羅拼音字」,其實就只是一種類似中國文化大革命、斲斷河洛人傳承千年華夏文化的政治工具而已。倘真是如此,真是激進政客,為達其政治目地,禍害子孫,其心可誅。

四、推行「漢語教學」取代「台語教學」
「漢語教學」並非本人,一時唐突而出的構想。而是河洛先民,早已傳承千年,乃至光復前,亦已在台灣行之有年的教學。所以與其說是推行「漢語教學」,還不如說,是回復「漢語教學」;並以此取代,現在台灣一片亂無章法的「台語教學」。事實上,若要在台灣對河洛子弟,重新推行「漢語教學」,只要取得共識;那教學的執行上,可說輕而易舉,水到渠成。當然文友亦當知,形勢比人強。此時不論在台灣,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華人,都已是使用北京語,當成正統的中國官方語言。因此若想在台灣,把「漢語教學」,比照「國語教育」那樣推行;那可說,是件不可的事。能做的,或也只有在不增加學生的課業壓力下,採取比較輕鬆,且能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進行。

譬若:以前的漢塾學堂,通常一開始都是教導學生,以漢語來朗讀,背頌四書五經。要是不會背頌的,老師就用藤條打,打到會背為止。當然這種方法,可以快速的熟習漢語。但時代已不相同,「以漢語來背頌四書五經」,對現在的學生而言,恐是緣木求魚。不過,若是改成由老師,以漢語帶領學生,朗讀唐詩宋詞,或三字經,或千字文;並穿插講解一些唐詩宋詞的典故,這樣的學習的方式,應該是可以被接受的。透過以漢語,朗讀唐詩宋詞的過程中,久而久之,學生自就能熟悉漢語的發音;且由此更能學習到,漢語韻律之美。

學生熟悉漢語的發音,亦能自己以漢語朗讀後。而為與當代接軌,進而亦可讓學生,以漢語朗讀現代詩,或是白話文文章。潛移默化中,當學生對漢語既已熟稔,有心者,自便能透過漢語與漢字的對應關係,做台語的文章寫作。或有人問,前所言,都只講到朗讀漢語,並未講到教授台語;如此學生如何,可做台語寫作。實則不然。假如文友有認真看文的,前已所述─「只要掌握漢語的發音,便已掌握八成以上台語」。所以這才說「漢語」是台語的根頭。

而且透過漢語,掌握這八成的台語,是有漢字可對照,發音典雅的台語。正就是本人所言的,這就是台語的根本,只要抓穩這漢語千年大樹的根頭;餘者,無漢字可對照的台語口語,可說都只是一些枝節末微之事。或可以用人們習以為常的台語音譯字代入。譬若,此文開頭處的「碗糕」一詞,就是形容很貼切的台語音譯字。或如平埔族語的「牽手」。或如日本語的「歐巴桑」「歐吉桑」「多桑」…等。畢竟,主要是要有人人可懂的漢字,可對照,那就算再經幾千年,台語也不致於消失;且台灣更能以此,保存河洛祖先的漢語文化。

反觀現在台灣的台語教學,卻是反其道而行。捨本逐末的,專挑一些罕見的漢字,或是以羅馬拼音字,來填塞沒有文字可對照的台語口語,用以教導學生。如此台語怪字,或拼音夾雜,既沒典故,亦沒文化深度,就只是填鴨教育般的,要叫學生說台語而已。可反卻將,河洛人傳承千年,根基深厚的河洛漢語文化,棄之如敝屣。長此以往,在學生的眼裡,台語自就只是一種膚淺的語言。就只是一堆毫無系統,毫無語言文字美感;且渙漫鬆散,沒有歷史根源,類似火星文的東西而已。於此,本人再強調一點,這些古老的漢語河洛文化,早就在中國大陸不復存在。倘台灣也不保存,並企圖以羅馬拼音字取代的話;那河洛人傳承千年的漢語文化,恐怕真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行文至此,本人其實亦頗感概。國語的風行草偃之下,事實上,許多的台灣河洛子弟,確實已經連聽說台語都不會。而且大環境如此,要讓他再學會講台語,的確亦很難。但對一般連台語都不會講的人而言,若是能藉著漢語的朗讀,讓其學會八成的台語發音,這也已算是成功的台語教育了。或倘能讓其身為河洛人,不忘河洛漢語文化之本;此亦讓人,足感欣慰。當然,若著眼發展台語文學而言,最困難的一點,恐還是餘下約二成,無法與漢字對照的台語口語。

「台羅拼音字」的學者,對此無法對照漢字的口語,便是主張以羅馬拼音字填塞。但要知,這羅馬拼音字,乃西方傳教士,來到台灣傳教後,為學習台語以方便傳教。所以,以其西方人慣用的羅馬拼音,來拼寫台語,以讓其容易學習。但這就有如國中生學英文,有的人不會音標,便會用國語的注音符號,去標寫英文單字的讀法一樣。換句話說,這羅馬拼音的台語。實是,這些西方傳教士,完全不懂台語與漢語,千年的歷史淵源與傳承,只圖一時之便;而做的注音符號而已。卻沒想到,這西方傳教士的注音符號,竟變成我們的正式文字。其荒謬膚淺,恰如沒有根植於文化土壤的雜草,或沒有根的浮萍一樣;亦將難以根植於人心。

偏偏,有些堅持「台羅拼音字」的學者專家,卻像一條冥頑不靈的牛一樣,寧願被西方人用羅馬拼音的台語字,牽著鼻子走。設想,就算有一天如你所願,「台羅拼音字」成了台灣的官方語言,那又如何?難道中國福建省的河洛人,東南亞,或南洋諸國的河洛人社會,會跟著台灣學習「台羅拼音字」嗎?或者,這「台羅拼音字」,就只是台灣自己關起門來,在小島上自己玩;卻自絕於全世界,數千萬人的河洛人社會。畢竟這「台羅拼音字」,連台灣人自己都看不懂了,難道你還夢想中國福建,東南亞及南洋各國的河洛人,會看得懂嗎?

再說「台語」,光在台灣一小島,就已南腔北調。羅馬拼音,要以何地的語調為準。若以講「海口音」的為準,那拼出來的羅馬字,講「漳洲音」的人,就看不懂那羅馬字,是代表什麼東西了。再別說,福建、東南亞、南洋,如此廣大河洛人社會,腔調差別又更大;而以你台灣腔,拼出來的羅馬字,誰又看得懂。所以別再自欺欺人了,倘堅持「台羅拼音字」發展台灣的台語教學,那無異是─自斷台語發展的手腳,自斷傳承河洛漢語文化的命脈。且既以「台羅拼音字」將自己自絕於小島,那就更再不可能,像台灣光復早期那樣。可以讓台語流行熱潮,風靡東南亞,風靡南洋;所出現的台語蓬勃發展的景像。


五、結語
「教育」終需得有系統的建構。「台羅拼音字」之所以今日,能主導台灣「台語教學」的發展,據聞,正是有南部某國立知名大學;以其台文系所,所掌握的教學與研究資源,在全力支持其發展。但令人嘆息的是─河洛人傳承千年的漢語,在台灣百多所大學裡,竟未曾聽聞有那個大學的系所,專職研究教習,或推廣漢語;讓人若想求教,亦不知能求教於誰?

漢語及漢字文化,乃全世界河洛人共同的根。卻不知台灣,為何卻不以此為基礎,發展台語教學,並以漢語正統自居,發展成全世界河洛人的新中原。而今,竟連國家公器的公共電視,其製作的台語節目,亦已改用「台羅拼音字」為其字幕。由此可見「台羅拼音字」主導台灣台語未來發展的大局,恐似也早已成定局。「狗吠火車,終是無路用」況我等一介貧窮潦倒書生,人微言輕。唯只恨河洛先民,傳承千年的漢語文化,唐山過台灣,至我這代,恐亦將從此深埋台灣墳墓的黃土下。哀哉!亦僅能在此為文,聊表心中深感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甘仔轄‧鰲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