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洛人與客家人
長年書寫歷史,靈魂終於甦醒。「以身為中國人為榮?」蠻族打下中國江山,征服奴役億萬中國人,成為中國的貴族,子孫世代榮華富貴。所以因此感到榮耀。但身為被蠻族奴役的中國人,卻有甚麼好「以中國人為榮」?就像一家名為中國人的養雞場。養雞場的主人,因為自家的養雞場很大,每年出產的雞肉最多,因此而感到驕傲。所以「以中國人為榮」。但養雞場裡被屠宰的雞,難道也要以「中國人養雞場」的雞肉出產最多,而感到光榮。事實上養雞場的雞,不會因為被主人屠宰而感到光榮。但奇怪的是,在中國的土地上,被蠻族屠殺、迫害、奴役與剝削的億萬中國人,卻人人都高喊著「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何以如此?拜儒家灌輸的忠君愛國思想,與集體催眠「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之賜。「誰打下江山,誰就是中國人的主子」「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聖上是真命天子,是承天命來統治百姓。百姓必須對天順服。」「中國是禮儀之邦,崇尚聖賢之道,是天朝上國。番邦番國,萬邦來朝」「舉國體制是全世界最優越的體制,東昇西降。」...灌輸一元化思想,統一忠君愛國思想,學習習思想...這對中國人的集體催眠與愚民,是相當有效的。至少可以讓每一個世代的中國人,都只活在當下民族主義的狂熱之中,就像養雞場裡被打了生長激素與興奮劑的雞一樣。卻幾乎人人都遺忘了歷朝歷代,他們的先人是如何遭受到蠻族與統治者的屠戮、奴役與迫害。
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匈奴、鮮卑、氐、羌、羯五胡,為入主中國,以奴役億萬中國家奴,競相逐鹿中原。殺到血流成河之下,迫使夏朝以來,原本居於洛陽的夏后人,為苟活性命只能拋棄家園,大舉南遷。夏后人,即漢朝遺民,自稱「Hakka」。近代則慣稱為客家人。而既然談到了曾在古中原,建立夏國與周國的夏后人。那當然就不能不提與他們在古中原,打來打去的老相好。也就是居於古中原東邊的殷商人。周朝滅殷商後,為免殷商反抗,將其大卸八塊,裂解成宋陳蔡曹鄭許...等小諸侯國。就此強大的殷商,幾乎被從歷史中抹去。至春秋戰國,這些由殷商裂解出的彈丸小國,更只能在周鄰的大國中夾縫求生,有如雜草被大國的征戰,踩來踩去,苟延殘喘,看不到希望。至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夏后人被驅離出中原。最後漢化鮮卑族統一天下,蠻族再度征服中國,建立隋唐。由隋唐的官方語言,乃河洛話來看,應是殷商的力量又再度崛起。另一邊,因五胡亂華而南遷的夏后人,及北方氏族,大量遷居逃難至地極七閩的福建,與緊鄰的江西虔州,以及粵東潮州。使得原本居於閩南的百越族,受到壓迫。於是群起嘯聚反抗外來入侵,形成「蠻獠嘯亂」。
「地極七閩」的福建,閩南一地,山高水深,叢林密布。至唐朝依然是百越族部落所居的蠻荒。因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大量中原氏族南遷,讓居於閩南的百越族受到壓迫。於是這些百越族部落漸形成上萬人的蠻獠大軍,侵擾閩南周邊的潮州泉州。史稱「蠻獠嘯亂」。唐高宗為了平息蠻獠嘯亂,從光州固縣徵調府兵,由歸德將軍陳德率領,前往南征閩南。然而閩南叢林密布,溪流縱橫,地形複雜,更兼蠱毒瘴癘。況且蠻獠甚為頑強,殺不勝殺,徙不勝徙。歷九年,亂世未平,嶺南行軍大總管陳德,卻已先勞瘁而死。隨後由其子陳元光,繼續領兵平亂。陳元光諫請朝廷,於閩南開設漳州,用懷柔政策,鼓勵漢番通婚,教化蠻獠。又歷十七年,這才終於平亂。由是來自光州固縣的唐朝府兵,從此沒在返回中原,而是留在閩南屯填開墾。與百越族融合後,於閩南形成一個新的族群─河洛人。因開疆闢土,由此陳元光亦被後世供奉為「開漳聖王」。
另外,唐末黃巢之亂起。又有一支河南光州固縣的民兵,有如流民般,攜家帶眷逃離家鄉。因黃巢五十萬的亂民大軍,就盤據在光州固始縣西邊的洛陽。又因缺糧,於是開設搗磨寨,以人肉為糧。無論男女老幼都推入搗磨寨中,以大鐵鎚將人搗碎,以做為軍糧。亂世之中,會吃人的,也不只是黃巢的亂民大軍。盤據光州固始縣東邊的蔡州,擁有數十萬大軍的汝南節度使秦宗權,因為缺糧,同樣以人肉為食。數萬赤條條的屍首,用鹽巴醃漬,裝運在一輛輛的馬車上,就跟著大軍走,以做為大軍的軍糧。更可怕的是,秦宗權仗其勢大,向光州固縣征糧。甚至要脅,若是拿不糧就以人肉抵糧,一個人抵三斗糧。原本物阜民豐,文明昌聖的古中原,已然變成了一個人吃人的世界。於是光州固縣民兵,驚恐之下,攜家帶眷連夜南逃。渡過長江之後,無糧可吃,於是變成流寇土匪, 一路打家劫舍。繼而亂世之中,被各地的軍事力量,沿路追殺追剿,無處容身。好不容易,逃到了閩南,這塊唐初由光州固縣府兵,所開墾的土地。暫時安身後,王審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奪取了兵權。爾後三兄弟,開始整飭軍紀,豎立軍威,不再打家劫舍,而成正義之師。
時值亂世,泉州貪官汙吏橫行,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地方鄉紳藉著勞師,向王家兄弟攔路請願,敦請光州固縣義軍,為泉州百姓除害。王家三兄弟,義不容辭。兵圍泉州八月,終於攻破泉州城,為百姓除去貪官。就此,泉州成了光州固縣義軍,養精蓄銳的根據地。因福建觀察使驟逝,其妻舅竄位欲不利泉州。於是王審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揮兵北伐福州。幾經苦戰,光州固縣義軍,攻陷福州,就此八閩臣服。唐朝滅亡後,王審知就在福建建立閩國。因其集八閩之力,大舉興建泉州港,鼓勵海外通商。所以宋朝以後,海事大興。閩南泉州更成為中國第一大城,世界第一大港。其物阜民豐,文明昌盛,更徹底取代中原。於是王審潮、王審邽、王審知被後世供奉為開閩三祖。王審知又被尊為開閩聖王,白馬尊王。
巧合的是,原本居於古中原西邊,向與殷商人比鄰而居的夏后人。此時亦早已南遷至閩西汀州,江西虔州。殷商人成了河洛人,夏后人成了客家人,二者又比鄰而居。於廣東潮州,甚至是客家人與河洛人混居。就此在中國的土地上,形成了兩個特殊的漢人族群。因為客家人與河洛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充滿了一種來自古中原族群的優越感。客家人以漢朝遺民自豪,河洛人以唐朝遺民自豪,皆喜自我標榜,而不願與當地土民融合,固形成特殊族群。只不過河洛人與客家人,就算已然離開中原,遷居中國東南,卻仍逃不了北方蠻族的迫害與威脅。至宋朝,契丹、女真、西夏為奴役中國而南侵。欽宗徽宗二帝被擄後,北宋滅亡。宋室遷臨安成南宋,與北方蠻族,隔長江對峙,朝不夕保。蒙古帝國的崛起,建立四大汗國,席捲亞歐大陸,建立人類史所未見大帝國─元朝。南宋已然有如枝頭的枯葉面臨凜冬,面對蒙古大軍,渡過長江南侵。居於閩南的河洛人與客家人,原本自認中原族群的優越感,可就更遭受到了摧毀性的重大打擊。
為奴役億萬中國人為家奴,蠻族又入侵中國逐鹿中原。江山改朝換代,為爭帝位,更是以百姓為芻狗,殺到血流成河。臨安失陷,五歲的宋恭宗被俘。倉皇之日,陸秀夫、張世傑...帶這兩個宋室儲君,七歲的趙昰和四歲的趙昺南逃。國不可一日無君,南逃到福州後,即擁立七歲的趙昰為帝。爾後蒙古大軍逼近,又南逃到泉州,欲以泉州為宋室臨都。卻因當時把持泉州城的阿喇壁貴族蒲庚壽,早與蒙古人暗通款曲,拒開泉州城。不得其門而入之下,陸秀夫只好帶著趙昰和趙昺,繼續南逃。而張世傑則憤而在泉州,興兵抗元。因獲閩南氏族大力支持。又閩南河洛人善於造船航海。就在河洛人的支持下,就此張世傑領二十萬大軍,戰艦千艘,與蒙古大軍周旋於東南沿海。因河洛人乃唐朝遺民,具古中原族裔的優越感,豈容蠻族滅中國。見蒙古蠻族入侵中國,自然奮起抵抗。是時,文天祥逃到了廣東潮州,亦在潮州興兵抗元。廣東潮州位漳州之南,乃河洛人與客家人混居之地。而客家人本為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之時,被迫南遷的漢朝遺民。既從中原,輾轉南遷到了遠在天涯海角的閩南,沒想到依然無法安身立命。因為蠻族逐鹿中原,欲奴役所有中國人,竟然又南侵到閩南。對於家園再次破碎,客家人豈能不誓死抵抗。於是文天祥興兵潮州後,抗元聲勢大振。一路挺進同是客家人所居的閩西汀州,又攻佔江西虔州。不幸卻在贛州,兵敗如山倒,又退回潮州。
「海上鐵斗膽」「雲中黃金甲」波濤海上二十萬大軍,戰艦千艘,雲帆密佈,桅桿如林。這是當時人們,對周旋於東南沿海,誓死抗元的張世傑的稱呼。地方氏族許夫人與陳吊眼等,抗元入侵,雖在閩南打了不少場的好仗,終究不敵蒙古大軍的鐵蹄。於是張世傑與陸秀夫,輾轉從閩南一路抗元,流落到了天涯海角的廣東番禺。宋室小皇帝趙昰,卻因不堪長年在海上顛沛流離,因勞頓而病逝。七歲登基,死時年僅十歲。於是陸秀夫與張世傑,又擁立了年紀更小的趙昺,登基為帝。海上鐵斗膽張世傑,又領二十萬大軍,返回廣東惠州的厓山,建立臨都。厓山是一個沿海的灣澳,背山面海,地勢險要。厓山也是曾經擁有大好江山的大宋國,最後僅存的海角寸土,再退一步,即無死所。是時,人在潮州的文天祥,得知宋帝在厓山建立朝廷,即領大軍,欲到厓山勤王。那知,卻在距離厓山不遠的陸豐縣,遭遇到了蒙古大軍的襲擊,兵敗而被俘。「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為一舉剿滅宋室。蒙古朝廷派出了二萬水師,由海陸包圍厓山。
厓山之戰,這是場史所未見的慘烈戰爭。也見證了河洛人與客家人組成的聯軍,因不甘被蠻族所奴役,而做出的犧牲。崖山兩山之間的灣澳,二千多艘戰艦橫成一排,就這麼以鐵鍊與繩索綑綁,高檣大舶如林的桅桿,有如形成了一道海上的長城。原本海上鐵斗膽張世傑,擺出如此陣勢,是為了避免船隻在波濤洶湧的海上顛簸,及為了阻擋蒙古的二萬水師軍,進入灣澳。那知,反是讓戰艦的帆繩彼此糾纏,進退不得。且受到蒙古大軍海陸包夾,更是坐困海上,糧食與飲水皆無。又飢又渴的士兵,再忍受不了口渴,開始舀起海水來喝。但喝了又苦又鹹又澀的海水後,不但不能止渴,反讓士兵上吐下瀉,痛苦難耐的脫水後又更渴。困於滔滔汪洋之中,處處痛苦哀號,幾乎有如身陷煉獄。在一個海霧迷濛的日子,由張弘範率領的二萬蒙古水師大軍,開始展開攻擊。眼見大火燒船,橫列成海上長城的戰艦,帆繩互相勾連卻無法解開。一片殺聲震天之下,陸秀夫知大勢已去,經此一戰,宋朝將亡。便淚流滿面,對七歲的小皇帝趙昺說:『我大宋國已將淪亡了。皇上應該為國家殉國。莫像德祐皇帝被擄到燕都受辱。臣萬萬不願看見皇上受人凌辱。皇上是否願意與國家共存亡?』
灣澳火燒連環船,正是危及時刻。張世傑派一艘小船來,欲接走陸秀夫與小皇帝,逃出火海。但陸秀夫知,經此一戰,大宋江山已然片甲不留,所以不願再逃。七歲的小皇帝趙昺,也懂事,允了陸秀夫,說他願與大宋國共存亡。於是陸秀夫將大宋的印璽,綁在小皇帝趙昺的身上,又在自己的身上綁了重重的鐵錨。爾後背起七歲的小皇帝,就一躍而入海,沒入澎拜浪濤之中。見丞相背著小皇帝跳海,大宋的群臣與趙昺的母后楊妃,也隨之一一跳海殉國。大宋群臣與皇帝都已跳海殉國,消息在戰火中傳開。國家已亡,絕望的士兵,亦紛紛跳海殉國。隔日,厓山的灣澳海上,浮屍十萬,令人慘不忍睹。就算雲中金甲神張世傑,後來從厓山突圍而出,卻也已不知何去何從。漂流海上,最後被颶風吞沒,全軍覆滅。悲慘的是,因河洛人客家人,誓死抗元。元朝統一中國後,將中國分成四等人。而身為南宋遺民的河洛人與客家人,就變成了最低賤的南人。地位甚至比不上蒙古人豢養的牲口牛羊,百年飽受迫害。
明朝朱洪武,起兵抗元,驅逐韃虜,將蒙古人從中國驅逐到了漠北。結束了元朝蒙古人對中國,百年家奴制的統治後。閩南的河洛人與客家人,也終於從地位卑賤的南人,獲得了翻身的機會。並就此翻開了一頁河洛人波瀾壯闊的航海歷史。明成祖永樂帝,為了從後方包抄西域,藉以恫嚇對大明國造成嚴重威脅的帖木兒國。於是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艦隊出使西洋。而閩南的河洛人,遠在宋朝之時,即已展開大航海,慣以海為路,販運海外。所以海事大興,創造了海上絲綢之路。其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更遠遠領先世界。所造的水密隔艙的海船,領先歐羅巴洲的七八百年。況閩南泉州自宋朝以來,便是中國第一大城,世界第一大港。居於泉州,來自西洋的阿喇壁商人與各國番商,更是多不勝數。所以就在湄洲媽祖的庇佑之下,鄭和終能率領近三萬人的龐大艦隊,展開波瀾壯闊的航海,順利出使西洋。
第四次下西洋,鄭和率領的艦隊,已然到達非洲。爾後,還要再經過九十年,歐羅巴洲的偉大航海家麥哲倫,才會率領他的葡萄牙船隊,到達非洲的好望角。帶領歐羅巴洲展開所謂的偉大的大航海的時代。只不過在中國,當鄭和七下西洋之後,眼看海外事業一片大好之際。然大明朝廷為了弱民,為了圈禁百姓,卻是鄭和七下西洋後就將船艦全拆毀,將海圖與航海史籍全焚毀。就此鎖國,厲行海禁,片筏不准下海。
中國自古以來的帝王馭民之術,無非就是壹民、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與貧民。大明國皇帝要仿效蒙古皇帝,圈禁百姓,奴役百姓,讓慣於出海謀生的河洛人,連出海販運謀生都不能。皇帝不仁,既斷百姓生路,那河洛人也只有造反。於是明朝厲行海禁以後,東南沿海,開始海盜走私販運,風起雲湧。遠隔黑水溝的彼岸,蠻荒之島的台灣更成了海盜窩,嘯聚海商與海寇。時值歐羅巴洲,挾文藝復興的力量,快速崛起,展開大航海後,開始殖民世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與英國,西方海上強權就此統治世界海洋,劫掠海上。因西方海權國家,劫掠海上,更讓中國閩南的河洛海商,兩面受敵。此一方,中國厲行海禁,海商走私販運,抓到就砍頭。彼一方,海上又遭西方海權強國劫掠,損失慘重。進退都是死路一條之下,於是海內外的河洛海商,開始組成聯盟,組織自己的艦隊,以保護通商航路。明朝末年,居於日本平戶的大海商李旦、為抗西方海上強權,令顏思齊與鄭芝龍,在台灣笨港組建了一支龐大艦隊。
被日本武士尊稱甲螺的顏思齊,招日本浪人與戰敗逃離戰場的士兵,將其帶到台灣笨港,做為組織艦隊基礎。爾後又得河洛海商之助,從東南沿海,招募數萬流民與羅漢腳到台灣笨港,組建成龐大艦隊。顏思齊死後,三四萬大軍的笨港艦隊,落入鄭芝龍之手。鄭芝龍卻以追殺叛將之名,將笨港艦隊帶回大明國,接受招撫。就此,原本被視為海寇的鄭芝龍,一手掌控中國對外通商。而原本為抗西方海權而建的笨港艦隊,當滿清入關後,也就成了後來,抗清復明的鄭家軍。只不過原本的艦隊首領鄭芝龍,因企圖降清,而被清兵擄到北京軟禁。而歷十七年,率領艦隊,誓死不降抗清的,則是鄭芝龍在日本所生之子鄭森。鄭森六歲才被從日本帶回中國。二十出頭,即面對滿清入關,橫掃中國。唐王隆武帝逃到福州,受鄭芝龍擁立登基為帝,賜鄭森國姓朱,名成功。鄭芝龍降清,被擄到北京後,鄭國姓即開始興兵抗清。二十數萬鄭家軍,不願薙髮為滿奴,誓死不降,與滿清周旋於東南沿海。
鄭家軍十數萬大軍的海師,一度艦隊由閩南走海路,直入長江,北伐南京;有如一匕首,直插滿清心臟,震動天下。然大軍最後終就潰敗,退守金廈二島,進退失據。於是鄭國姓只能率軍渡海到台灣,驅離盤據台灣的荷蘭人。就此二十萬鄭家軍的河洛人與客家人,就成了淪落到海外蠻荒之島,成了台灣島上的明朝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