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閩南漳州盡成唐家

大唐垂拱二年。自閩地百越亂事起,經歷十七年的征戰。陳元光,從年僅十三歲,即隨父陳政出征。河南光州固始縣到閩南,千里長征。經得八年困守閩南,陳政勞瘁而死後,年僅弱冠的陳元光,又肩負起領兵之責。又經得九年,在閩南推行懷柔教化政策,終使陳元光平定邊疆閩南的蠻獠之亂。而今陳元光,虎目生威,臉帶風霜,亦已是個年過三十的壯年之人。


儘管閩南亂事已平,從河南光州固縣,徵召而來的河洛府兵,亦已離鄉背井一十七年。亂事雖平,但陳元光卻並不打算,帶領這些河洛府兵,班師回鄉。因為這十七年來,當年的河洛府兵,早已皆在閩南屯田開墾,落地生根,以他鄉為故鄉。包括陳元光本身,為鼓勵漢番通婚,亦以身作則,娶了白越族的公主為妻。自此在閩南安家落戶,繁衍子嗣,傳承華夏文化。


值此之時。大唐高宗早已過世,睿宗繼位圍大唐皇帝。然因睿宗尚年幼,即由武后上朝,垂簾聽政。平定閩南百越之亂後,陳元光千里迢迢,親赴洛陽京城,向朝廷呈報戰功。武后初掌朝政,正值用人之際,見陳元光這嶺南行軍大總管,不但年輕有為;且平定閩南百越之亂,戰功彪炳。因此武后,對陳元光可謂青眼有加,欲將太平公主許配給陳元光,招其為駙馬;並留其在朝廷為官。但陳元光,十七年經略閩南,府兵弟兄皆在閩南,且已在閩南娶妻生子,安家落戶;使其心繫閩南,並無意在朝廷為官。即呈報武后,稱─

「閩地邊疆亂事雖平,然教化百越未竟其功。蠻獠若不能與我唐人同心,則亂事恐將再起。一旦邊疆不靖,恐危及朝廷,唐家天下亦無法坐穩。因之,臣呈請朝廷,應在泉潮之間的閩地另設一府,藉以開山撫番,教化百越,有效治理。臣之父與叔伯,及堂兄弟,前後皆殉身於閩地。臣唯一心願,僅願肝腦塗地,為朝廷戍守邊疆,以保我大唐天下長治久安...」。


洛陽朝廷的大好前程,高官厚祿,放著不做;卻寧願去戍守蠻荒邊疆。這可不是人人願做的事。武后,有感於陳元光的赤膽忠誠,遂允其所請,下詔在閩南泉潮之間,另設一漳浦郡;並任命陳元光為漳州刺史。自此,陳元光在閩南漳浦郡,屯墾安民,興造水利,倡建漢學堂,開科舉庠序;更廣設唐化里,歸化蠻獠,教化百越。使得邊疆蠻荒的漳浦郡,鄉里大治,日漸物阜民豐,唐家遍閩南。...



時光苒荏,轉眼已過了二十五個年頭。陳元光平定閩越三十六寨後,屯田開墾,安定邊疆。教化百越,使其懂得灌溉農耕。廣設唐化里,使蠻獠,漸懂唐人禮儀。興漢學堂,更使不識之無的百越人,崇慕中華,進而從漢姓,歸化為唐人者眾。由此,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贛州,原本律法不至的蠻荒閩地,終入禮儀之邦;社稷安定,百姓安居。而中原氏族,移居閩南者,亦漸眾多。正是唐人移居閩南者眾,然土地耕田終是有限。使得唐人與百越族人,為爭奪土地與灌溉水源,難免又起紛爭。


唐人,雖號稱來自禮儀之邦,來自盛唐江山,卻是奸巧過人。為謀奪百越族土地,唐人往往利用百越族人,不懂大唐律法,不識漢字。由是巧立名目,或以借據,或以詐騙,或以官家恐嚇,威脅利誘,強取豪奪百越族人土地。甚是來自大唐盛世江山的唐山無賴,羅漢腳與流民,更嘯聚成黨;或潑狗血,或丟牲畜死屍,或灑穢物到百越族人的村寨。使得百越族人,因心生恐懼,而不得不遷離,將自古以來祖先的土地,憑白讓于唐人。因唐人的欺凌,時日既久,自不免引得百越族,民怨又起。


大唐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磐陀山之戰,潛逃的雷萬興之子雷峰,見有機可乘,便又於潮州,嘯聚對唐人不滿的百越族人,舉事造反。亂事延燒至閩南岳山。時年已五十五歲的陳元光,出巡途中聞訊,即率領一支輕騎,迅速趕往鎮壓。怎料,山越族亂民雷峰,為報父仇,早已設下陷阱‧埋伏等待。岳山的叢山峻嶺中,陳元光輕騎涉險,不知落入陷阱。因而被埋伏的山越亂民,以弓箭射中。且因唐軍援兵,遲遲不至,終得使得陳元光,於撤退途中傷重致死。消息傳回閩南,漳浦郡黎民百姓,得知陳元光死訊,無不人人如喪考妣,為之痛哭哀號。



三、附錄陳元光歷代追諡


陳元光詩二首:


「恩銜楓陛渥,策向桂淵弘。載筆沿儒習,持弓纘祖風。
祛災剿猛虎,溥德翊飛龍。日閱書開士,星言駕勸農。
勤勞思命重,戲謔逐時空。百粵霧紛滿,諸戎澤普通。
願言加壯努,勿坐鬢霜蓬」



「泉潮天萬里,一鎮屹天中。筮宅龍鍾地,承恩燕翼宮。
環堂巍嶽秀,帶礪大江雄。輪奐雲霄望,晶華日月通。
淩煙喬木茂,獻寶介圭崇。昆俊歌常棣,民和教即戎。
盤庚遷美土,陶侃效兼庸。設醴延張老,開軒禮呂蒙。
無孤南國仰,庶補聖皇功」



大唐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陳元光將軍,終年五十五歲。先葬于雲霄之大峙原。大唐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州(於今漳浦縣城)。大唐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府治,為祭祀之便,再遷龍溪。


由於閩南百姓,感念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征。經得十七年征戰,與懷柔教化蠻獠,終平閩南邊疆之亂。其後二十五年,陳元光更堅持戍守在閩南邊疆,興水利灌溉,屯田開墾,設唐化里,開山撫番。前後,長達四十二年的時間。可謂陳元光將其一生,皆奉獻給閩南。其間平定閩粵,創辟州縣,倡興庠序,屯墾安民,堪稱四大歷史功績。最後更因為保衛閩南平靖,而為社稷捐軀。念及陳元光將軍,仁德愛民,澤披蒼生‧閩南百姓,無不哀傷。正因感念陳元光,宣揚華夏文明,鎮守邊疆,對閩南開發,居功厥偉。因而歷代朝廷,亦無不對其的褒崇追諡。


唐朝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玄宗賜贈陳元光為豹韜衛大將軍,臨漳侯,謐忠毅文惠,後又追封他為潁川侯,賜「盛德大祀之坊」。並于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為其建立祠廟。大唐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州之後,複有詔重新於治所之西建廟,名“陳將軍祠”,俗稱西廟,並追封為潁川侯。大唐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遷龍溪,複於州治之松州建廟。


大唐以來,歷代又續有封贈。五代封廣濟王。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封忠應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繼於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廟,俗稱北廟。除於州治所在地為其立廟崇奉外,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追封開漳主聖王。紹興十六年(1146年)又封靈著王。明初封昭烈侯。



閩南漳州人民,皆尊陳元光,為「開漳聖王」。宋朝以後,隨著大唐河洛府兵後裔,邁向海洋,展開大航海的年代。祭祀「開漳聖王」的廟宇,亦逐漸遍及閩台,及東南亞一帶。漳浦境內「聖王廟」有近百座。台灣崇祀「開漳聖王」的廟宇,約有300多座。台灣以「開漳聖王」為主神的廟宇,則約八十餘座,歷代香火鼎盛。


關於隨陳元光南征閩南,由河南光州固縣,徵召而來的大唐府兵。這些大唐府兵,雖是從此未再回到河洛中原故土。爾後千年,即使隨大航海播遷海外,然這些大唐府兵,卻始終仍以「河洛人」,或是來自大唐江山的「唐山人」自稱。華夏中原文明,及其祭祀的神明,亦隨「河洛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攜其祖先的神祖牌,由閩南而向海外開展。關於河洛人造神的故事,這也才正要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甘仔轄‧鰲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