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社會工作關懷小站

 

 

這或許可以解釋「母子連心」或是雙胞胎之間「心電感應」的超能力現象,正如李商隱的七言詩中一句「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那一點感應,這一點可以用來象徵粒子間也有類似陰、陽屬性的變動關係。

根據2007-06-04(法新社巴黎三日電)報導,「自然物理學」月刊,表示科學家已成功使用有朝一日或能以絕對秘密的方式,透過太空傳送訊息的方法,成功傳送量子通訊訊息到創紀錄的一百四十四公里之外的地方。月刊刊登的文章說,這個過程使用分子的量子特性,例如光分子,來產生超自然成對的量子纏結現象。量子纏結時,即使兩個分子相隔遙遠,如干擾其中一個,另一個也會受影響,愛因斯坦將這種量子糾纏現象生動地描述為「鬼魅般的互動」。

 

 

新紀元週刊http://mag.epochtimes.com/040/3703.htm也報導,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作「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關係。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都一直保持著糾纏的關係,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也就是說量子糾纏可能會證實愛因斯坦不喜歡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是存在的。量子糾纏超越了我們人生活的四維時空,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繫。

 

 

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080328_2_vr8y奇摩新聞報導,量子通信是利用了光子等粒子的量子糾纏原理。量子資訊學告訴人們,在微觀世界裏,不論兩個粒子間距 離多遠,一個粒子的變化都會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現象叫量子糾纏,這一現象被愛因斯坦稱為「詭異的互動性」。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可成為具有超級計算能力的量子電腦和量子保密系統的基礎。

 

 

從以上的相關報導,我們可以知道,不論是何其宏觀的世界或極其微小的一點,宇宙間是有一股冥冥難測卻深具無比作用力的「場」,這個場可能是統一宇宙間維持和諧與平衡的決定性力量,也許它不一定是最完美的結構,但沒有它的存在,就難以解釋各宗教文化與古老思想的「天人合一」、「輪迴轉世」、「造物主的宇宙」及「穿梭時空」的概念。

 

 

量子糾纏的現象被發現,會對科學與宗教產生一大衝擊,從愛因斯坦説過「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來看,要理解包含一切萬物在內的浩瀚宇宙,的確必須要宗教與科學能夠攜手雙軌並行的前進,一同找尋宇宙的終極奧義而努力。

 

 

量子糾纏現象可能會突破了愛因斯坦所定義,「光速是最快速度的極限」之理論,因為一對同樣特性的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只要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就可以立即感應而受到影響。這表示此種現象正是超光速的反應,如此神速的威力,真可用難以置信來形容。

 

 

不過,中華文化的經典哲學-「周易」當中,早已經有了這樣的智慧與領悟。當然,孔子與創作易經的聖人一定不會瞭解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易經還能夠用「以簡御繁」的智慧,從天地間最細微簡單的道理,屹立不搖於現今的科學世界。

 

 

孔夫子在「繫辭傳」中寫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真理,是說大道(宇宙)的不變法則,就是陰陽(兩種象徵)的作用力在支配著時空的平衡與穩定性,宇宙的現象就是「道法自然」、是「理所當然」的存在,顯示出「無中生有」的神妙現象。在老子的想法來看,宇宙萬物的現象就是有1與無O的分別,我們可以說一切的象徵不是O就是1,又O也可以是1或O=1;而易經思想卻是用陰與陽的相反相成,如同太極圖中陰陽相交、對立、矛盾、圓融與和諧,來表現出其統一狀態。

 

 

從太極圖中清楚的表現出一陰一陽的交融狀況,表示萬物的本質當中,有一股力量使它們互相牽引與影響,正如同磁場的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定律是相同的。所以周易的哲學思想基礎就是「一陰一陽」的變化與交流,宇宙在簡單的兩股作用力之下,使萬物產生各種不同的特性與現象,卻總不脫離這兩股象徵的力量所牽連,不論是宇宙所創造的萬物或是其宇宙本身也是如此。

 

 

但是能夠超越自我限制的也正是自己,也就是說只有宇宙本身可以超越自我,持續不斷的創造與前進,這就是「永恆」的境界。我認為量子糾纏中的兩點粒子應該也是有陰陽或正負的屬性,否則如何感應且進一步的造成影響呢?

 

 

        那從量子糾纏的現象,我們所要探討的是「感應」的作用力,感應的現象是否為一種凝聚力或是某種吸引力?它為什麼可以超越光速,可以無視距離與空間的阻擾,可以在超距離的時空中,真正達到「瞬間中的瞬間」反應呢?我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我們知道易經是以卦象來「看圖說故事」呈現其內容,八個基本卦象中只有兩種符號(陰、陽)來成立一個純(經)卦(三畫卦),通過兩個經卦兩兩重疊(六畫卦)而表現出萬事萬物的象徵,最終還是陰與陽的交互感應與交流,所產生的變化與作用。

       

       我們知道「卦爻」這個「爻」,就是上與下或天與地,都有陰陽相交的意義,也就是說宇宙就是通過陰與陽的交流與互動,才能成就一切之生生不息之變化與發展。從中可以知道陰陽的作用,就是表現在「感應」的能力。這感應的能力超乎尋常,是神奇無比的超能力,是自然偉大的作用力。它所表現出的象徵,如同「意識能力」,人類早就可以通過意識(心)的能力,超越物理法則的限制,激發出各種超人的潛力與能力。

 

 

愛因斯坦認為想像的力量遠勝過知識,這句話沒有錯,在人類的腦海中,想像力本來就可以超越一切,想要光就有光,想要毀壞與創造,都可以通過意識的想像而自由顯現,能夠天馬行空的創造自己的理想世界,(想像力)也是一種潛藏的超能力。所以,當想像力可以被激發而轉換成現實的作用力時,就是「神通」的表現了。因此,不論是釋迦牟尼佛的神通或是上帝的創造力,都可以在此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超能力。

 

 

孔夫子在「繫辭傳」就有提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共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白話說明就可以知道「易理的本體是無思、是空非空、無為。無為亦是寂然不動的(似靜非靜、虛空非空),可是一旦由陰陽相感而生動,卻能夠通達天下萬事萬物發展的原理(定律),假設不是天下最高妙無比的神明,又有誰擁有如此高超絕倫的能力呢?易理,就是聖人所極盡宇宙的真理,細研事變之前的機兆(將動未動)而悟得的。因為可以深入到了極致的原理,所以可以通達天下一切的文明思想;唯其能洞燭機先,所以可以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務;唯其有如此的通神與未知之能力,雖不有心求快,卻能夠應對神速,不必行動而可到達目標。

       

       從「繫辭傳」中瞭解孔夫子要告訴我們,「易」理就是變化,它是如何的變化呢?就是靠「感應」。宇宙之內的一切與宇宙本身,包括人類與萬物之間,都是靠「感應」而起作用,不論是化學反應、物理反應、萬有引力的反應,都可以歸類於「感應力」的作用。

 

 

易理的變化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神妙力量,在時空的架構下超越我們所認為的時空限制,正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如在地球上不論是動物或人類都有一定的感應能力,所謂吉凶未來先有兆,能夠知兆就是感應的能力,否則南亞大海嘯造成那麼多人死傷,卻沒有關於動物傷亡及屍體被大量發現的數據就可以證明,只是現今人類受限於後天的環境而限制了其功能的發揮,而無法發揮趨吉避凶的能力。

      

       因此現代人要有超強的感應力就是要修道、要開悟,要先能達到夠寂然不動,修到放空非空、無是無非、無陰無陽的境界,因為做到能夠清靜無為,所以一有風吹草動,才能瞬間感應細緻微小的變化,掌握時空變化的動向。

能夠做到寂然不動才能談感應,有了感應就有力量,所謂「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有了陰陽相感的作用才能發揮創造的力量。而感應的力量有多神奇,它可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它是「心識」的力量,心的作用可以比現實中最基本的能量粒子還來得微小,可以幫助靈魂穿透空間的縫隙,到達不同次元卻與我們自身重疊但摸不著邊際的時空區域。所以孔子用「陰陽不測之謂神」,來表達自己對陰陽感應能力的讚嘆與神秘。

 

 

據報導愛因斯坦曾於1954年1月間,寫給猶太裔哲學家古特金的信,內容提到猶太人信仰上帝是出於迷信,《聖經》則是集「傳奇故事之大成,內容幼稚」。愛因斯坦本身是猶太人,卻不認為被稱為上帝「選民」的猶太人比其他族群更高明。這親筆所寫,內容都是涉及貶損上帝和《聖經》的一封信,愛因斯坦也曾研究過《大藏經》、《易經》,在他的日記裡也曾三次提到《易經》。

 

 

其實,在易經的思想觀念中,我們也許可以替愛因斯坦解釋,有沒有神或上帝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願不願意去相信其存在,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及「心誠則靈」的思想,已經告訴我們,只要願意去相信,願意去接納與信仰,經過一定的精神訓練與修行過程,通過開悟或集中的方法,都可以發揮出「心智的力量」。

 

 

有感應就可以發揮力量,正如同念力也是一種超能力,強大的念力能夠統一精神力量,發出屬於自身的電波能量去感應他人的內心精神,因為這世間萬物應該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對「糾纏關係」,我們自己可能與某人或是每個人事物之間,或許都有相同的感應量子,也是屬於心智方面的「量子糾纏」。

 

 

這或許可以解釋「母子連心」或是雙胞胎之間「心電感應」的超能力現象,正如李商隱的七言詩中一句「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那一點感應,這一點可以用來象徵粒子間也有類似陰、陽屬性的變動關係。

 

 

人類的意識應該確實擁有如量子糾纏般的遠距離超感應能力,若此能力不被證實存在,就完全否定了宇宙間某種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也無法去解釋生物之間,存在有各種特殊奇異能力的表現。雖然此種意識能力不一定是人類所獨有的,但是意(心)識的作用一旦被集中如同高度信仰的去運用,所呈現出來的影響力是無遠弗屆的。

 

 

易經提到乾父坤母,共生六子,人事象徵中定義一個家庭,有一對父母與六個子女,這也表示人類就是乾坤之子,而乾坤就是大道,擁有「陰陽不測之謂神」的境界,所以人類就是神的子民,也一定擁有如神般的超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牛頓先生,很抱歉推翻了您的理論,不過您的成就是您那個時代一個人的智力和創造力所能達到的顛峰,您所創造的許多觀念直到今日都仍在引導我們的物理思維。雖然我們知道,當我們對宇宙萬物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以後,這些觀念將會被一些更抽象的新觀念所取代。」

 

 

也許,當我們能夠通過修煉而明白陰陽感應的原理,達到天人合一、萬物並並存的境界,運用這樣的能力來造福世間萬物,就可以跳脫一切公式理論,超越愛因斯坦與牛頓等偉大科學家的成就,達到成仙、成佛,完成人類智慧所追求的最終理想。

 

 

或許,文中的一切也可能只是一種半虛幻的想法,但未來不可知,誰敢保證當我們可以理解人類心識世界的原動力時,是否也理解了造物主的真理與動機,因為這一切的背後可能是「萬法唯心造」的世界,更可以證明「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大道。

 

(作者個人淺見,歡迎指正教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甘仔轄‧鰲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