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發財美夢-愛國獎券
作者:劉葦卿
出版日期:2008 年07 月 16 日 

總計5 頁,第4 頁 回上頁
內容連載
01 02 03 04 05
造成社會不良的賭風-─「大家樂」的產生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愛國獎券的面額並不算太高,不過以1950年擔任教師一個月僅僅260元的薪水而言,確實算是不小的數目。因此,為了中獎,許多人開始採用集資合買的方式,以期能藉此一起完成發財大夢。為了避免到時真正中獎而彼此互不相讓,集資的人還會正式地簽署一份合同,免得中獎後有糾紛。

 

除此之外,亦有因借錢購券,後來中獎而起的糾紛:

幸運的人不一定是幸福的,第六期愛國獎券中第一特獎的省立彰化工職職員丁柱,因為買這張獎券的錢不是他自己的,故借錢給他的該校訓導主任張志仁要與他平分獎金。為此兩人兇狠地打了一架,現在都被關在警察局。

-《中央日報》1950年3月24日第八版刊登〈中了特獎入了警局〉

可見中了特獎,卻「因福得禍」者亦有之。

 

賣獎券造成的急功好利觀念,投機加上僥倖,社會陷入一種期待立刻發財的風氣,而能夠立刻發財的方式,除了中獎,就是賭博。在以往只能藉獎券發財的時代,胃口最多也是第一特獎,但是,當愛國獎券變相開賭蔚為風氣之後,另一種賭局「大家樂」也應運而生,因為社會經濟背景的改變,愛國獎券的獎金不足以餵飽當時希求發財人民的胃口,轉而流行一種更瘋狂的金錢遊戲-「大家樂」的產生。愛國獎券因此結束其歷史的任務,停止發行。

 

愛國獎券的終結者-「大家樂」

原來買愛國獎券的人,現在一經發現有大家樂可玩,就轉而買大家樂。原因很簡單,買愛國獎券的中獎機會小,獎額分散,而買大家樂的中獎率較高,獎額集中,更加刺激,更易滿足賭徒要求。

資金過剩助長流行

 

民國75年成型的「大家樂」崛起背景,是因為臺灣80年代資本市場嚴重脫序失控。長年外貿暢旺出口、嚴格的外匯管制、刻意低估新臺幣匯價的政策,幾股經濟力量造成了臺灣資金供過於求,在國內市場到處亂竄,找不著出口、出路。

 

過多資金,太少可以投資的標的,在都會區造成了「全民股市」的現象,股票市場在湧入大量資金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快速飆向12000點。至於在「股市熱」還沒有感染到的鄉間,「大家樂」就成為最普遍的金錢遊戲焦點。

 

到處求明牌的社會病態

隨著「大家樂」的流行,為求中獎,於是有「明牌」的出現,透過乩童傳達的明牌之外,有時信徒們也會將線香上煙霧繚繞的形狀、夜裡墓碑上似隱似無的浮字等等所有可供聯想的影象、聲音當作鬼神啟示的明牌。該神祗若提供明牌使信徒中獎,披金戴銀甚至重塑金身都指日可待;若是不幸摃龜,缺頭斷肢棄於溝壑亦時常見聞。一座墓地如果傳說有靈,也能吸引眾多活人夜裡齊來與死人同宿,墓園立成鬧巿,攤販、電子琴花車大舉入侵。為了獲得「明牌」,最後一期愛國獎券開獎前夕,甚至發生賭迷綁架臺灣銀行獎券科科長之子,以勒索中獎獎券號碼。

 

中獎酬神,劇團暴增──無心插柳的社會功能

雖然「大家樂」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但在那個時代還提供了另外一種社會功能, 當時臺灣的傳統戲曲原本瀕臨滅絕,卻因大家樂風,一旦獎,邀請劇團酬謝神明的保佑。因此劇團數量激增一倍(以布袋戲班增加最多)。「大家樂」無意中復興了民俗文化。但是一九八八年愛國獎券停止發行,傳統戲曲又「恢復」奄奄一息的狀態了。壓垮愛國獎券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大家樂」盛行的時候,愛國獎券已失去歷史的舞臺,因為社會背景已經改變,發行的早期,中個二十萬,中獎者多半以此當作基本資金,來開創自己的事業;或是購地購屋來置產,以使獎金變得更加有價值。但是,臺灣的社會經濟逐漸發展之後,國人國民所得提高,第一特獎的誘因已經不若當時豐厚,加上物價亦逐年增長,原本二十萬足以成家立業,現在即使是一兩百萬,似乎都有些拮据。

 

愛國獎券發行的初衷,本是以愛國為出發點,要大家本著愛國的心情,拿出少數的金錢,積少成多,使政府得以增加一部份的收入,以補助公庫的不足,並且利用一部份的收入為獎金,使購券者一方面表示愛國,一方面試試自己的運氣。對於沒有中獎之人,以「獎雖不中,國終愛了!」為安慰。在那個國家至上的年代,這樣的要求無可厚非,但是,時代已然不同,政府若將獎券的收入,沒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人民自然會懷疑政府此一政策的存在必要。

 

保存戒嚴時期的臺灣記憶

國民政府遷臺,在政治上實行強硬的戒嚴手段以鞏固政權;在經濟上發行愛國獎券以聚集資金,兩者的時間幾乎同時並行,所以在愛國獎券的圖象上保存了許多臺灣戒嚴時期的種種面向,翻開愛國獎券就如同翻閱臺灣光復後的生活相簿。

 

愛國獎券為了宣傳政令,留下許多當時政府宣傳的政策或口號,這些都是戒嚴時期獨特的時代記憶,全都保留在愛國獎券的圖象中。

 

不論是社會生活或政策走向,甚至是經濟發展情形,都如實的被記錄在愛國獎券裡面,並記錄了許多特殊的事件,其圖象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它一幅幅的圖象是當時社會一段段記憶的縮影,它記錄了臺灣當時社會生活的面貌,保留臺灣曾經走過的足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甘仔轄‧鰲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