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九月 十三日

社會安全組召集人 詹火生

壹、 前言

在現代高度都市化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緊張,衝突性也愈大。為何要追求人文精神的社會實踐?自五○年代到民國九十年我國的國民平均所得由八十美元成長至一萬二千美元,從僅能禦寒的住宅環境,提升為今日的高樓大廈;由四○年代農業社會,五○年代客廳即工廠,到現今快速轉型的社會,這樣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的富裕已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水準,可是物質以外的生活可曾讓我們滿意?為何追求經濟快速成長反而使我們產生不滿足的問題?過去四十年來經濟成長有正面──經濟快速成長,平均所得增加及負面矛盾的現象,在此特別歸納為十大項,並陳述個人之觀察。

貳、 台灣社會的十大矛盾

就整體經濟發展過程而言,我們足為已開發國家之典範,此同時卻發現社會文化、經濟成長出現十大矛盾:

一、 經濟成長高,產業升級慢。過去三十年來,除一九七四、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世界石油危機我國經濟亦受到影響外,我國經濟成長率大致年平均超過8%以上。政府於民國七十五年擬定產業升級條例──因五○年代以勞力密集為主的工業,到七○年代勢必受到影響。五○年代鄰近國家、地區的單位生產成本遠比台灣高,故勞動力成本是重要因素;七○年代以後則東南亞、中國大陸生產勞動力成本僅佔台灣的四分之一,至九○年代台灣產業結構轉型為高科技,以資本密集為主,但傳統產業紛紛關廠出走,形成隱憂。

二、 企業成本低,社會成本高。民國八十年以前此一情形普遍存在,因那時沒有環保與勞動法制方面的要求,故企業不須支付這部分的成本,近十年來環保意識高漲,社會大眾漸漸瞭解環保之重要性,但社會成本仍高,在追求利潤與善盡企業社會責任間仍需努力。

三、 貧富差距加大,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在今年八月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高低所得差距已擴至空前的六點三九倍,這個數字已超過韓國及日本了。貧富差距加大可觀察到窮人與富人間的鴻溝增大,形成贏者全拿(winner takes all),尤其有上億住宅搶購一空,但交不出學費者,攜子自殺的悲慘現象。

四、 消費水準遠高過我們所得水準。目前我國個人平均所得僅達到中度開發國家的水準,但消費水準卻超過已開發國家的水準。在台灣進口產品價位若為中等,則大家對此產品沒什麼信心;價格若調漲為一倍,則大家爭相搶購。在瑞士的鐘錶店前常會掛上部份國家的國旗,而中華民國國旗亦在其中,原來這是依消費觀光多寡來排列;台北的鮑魚一客二萬元亦有人遠從高雄搭機前來品嚐。個人並不反對這種消費方式──只要有經濟消費能力,可是這反映出在快速的經濟成長之後所出現的消費行為,遠超過我們的所得水準。

五、 國民消費能力強,國民生產力卻低於消費水準。基本上我們的生產力遠落後於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幾個鄰近國家,個人休閒娛樂的時間增加,新新人類以及青少年朋友的價值觀與人生方向,在邁入二十一世紀時,若仍未調整,則無法與其他國家地區競爭。

六、 物質享受高,道德水準低落。一般來說每個家庭的經濟生活水準均在小康以上,甚至達到已開發國家水準,但道德水準仍然低落。我在兩年前至歐洲觀光,下塌在一四顆星飯店,房內的mini-bar果汁是橫向放置,這與一般直向擺放方式不同,經詢問原來台灣觀光客會以吸管將飲料飲盡,如此一來瓶子未取出電腦就不會入帳,幾次以後台灣來的觀光客,就被安排在這特殊設計的樓層;我們的道德水準應加強,生活水準雖高,但生活品質低。我們缺乏生活品質,更缺乏生活品味,包含整體面如家庭、社區、都市。

七、 個人經濟活動活躍,整體經濟毫無秩序。小吃攤林立,如台北市的復興南路清粥小菜營業時間至凌晨二、三點。

八、 有形建設領先,無形建設落後。無形建設指的是社會文化、心理建設。

九、 建濟發展領先,社會文化發展落後。

十、 勤勞所得逐步減少,不勞而獲慢慢在增加。這種勤勞所得的心理慢慢消失,社會充滿不勞而獲的心態。

以上十項是近幾年來可體驗到的現象,在快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擁有的是一流消費水準、二流所得水準以及三流的道德水準。

在我們追求經濟準的同時,我們的觀念、行為是否可以並駕驅?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協調的現象?以社會學的觀念來解析,社會發展大多數與經濟社會同步成長,在這過程中社會學者將之歸納為二:

一、 物產品是物質的,是可橫向移植的。如麥克風、汽車、手錶等自國外進口的,至台灣經濟過加工或不加工,購買的人當下即可使用;自動生產設備自國外進口經組裝完成即可加入生產行列,這些物質產品是過去四十年來台灣可快速發展經濟的主要因素。

二、 非物質產品只能縱向傳遞,是依法建構的。此又可區分為觀念、思想、行為及制度(法律、社會福利、教育)。透過教育、大眾傳播,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為,調整我們的制度。一般來說思想、行為的改變需費時十到十五年,制度改變五到十年的時間;而物質的改變最快──這就是為何在民國九十年代,會產生這麼多的社會亂象、社會矛盾,一切皆超因於物質進步太快,觀念、思想、行為及制度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所產生的問題。我們常用農業社會的觀念來解決工業社會產生的問題,由於社會發展產生的落差、失調,所以產生了十大矛盾。二、三十年前我們處在平房的居住環境時,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支持與瞭解,近幾年來都市化發展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大幅減少,左鄰右舍的疏離、冷漠感增加,形成了漠不關心,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社會心態,犯罪問題也就益發容易產生。這突顯出當前我們邁向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時,社會文化這兩部分確實需急速改進。

參、 人文精神的社會實踐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制度的改變快過觀念、思想行為,近來由於大眾傳播媒體的普及,出國觀光的人次增加,制度反而瞠乎其後。目前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制度趕不上社會大眾觀念、思想上的變遷需要,而這些變遷又受大眾傳播媒體普及以及國人出國旅遊所影響。如何進行心靈工程再造及返璞歸真的社會實踐,我有下列四點與各位分享:

一、 個人觀念要永遠往前(looking forward)不要墨守成規。要將往後看調整為往前看,使自己具有前憺性,讓自己學習做一個高附加價值的現代人。

二、 尊敬、尊重。有錢即大爺的心態太過嚴重,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就忽略了對自己的尊重(興趣、性向、責任感)以及對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又可區分為認識與不認識的他人,我們尤其忽略了對不認識的他人該有的尊重我們應常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與尊重環境。

三、 現代人是否能多一點社會關懷(social concern),積極參與社會種種公益活動,使自己活得有意義。最近社會大眾熱心參與社會關懷,經過幾年來的激盪結果,大家慢慢覺醒,慢慢體會到對社會關懷就是對自己的關懷。

四、 生活簡單化從家庭做起。當然沒有高消費怎會有經濟成長率,但富裕的生活並不能滿足心靈需求,所以應該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從而尋求精神的滿足。

肆、 結語

凡事從觀念來進行調整,使我們的觀念永遠具有前瞻性;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參與社會關懷,社會活動;使生活更加簡樸化。相信社會大眾從以上四點做起,則之前所提的社會十大矛盾,亦會漸漸消失,整個社會有更多可安身立命的地方。當我們昴首邁進二十一世紀時,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下一代亦能在這環境下快樂地成長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甘仔轄‧鰲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