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手寫“開台聖王鄭成功”的故事。特走訪台南“安平古堡(熱蘭遮城)。及赤崁樓(普羅民遮城)。

※安平古堡(熱蘭遮城)。

 

西元1661年四月,鄭成功從廈門率二萬五千軍隊,來到熱蘭遮城的外海。見到此城,應該也感到很震驚。因為熱蘭遮城分內外城,城牆高三丈餘,共築有三層。由海上望去甚是高大雄偉。所以鄭成功也不敢直攻熱蘭遮城。而是趁荷蘭人疏忽,率軍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今之四草湖),先攻取普羅民遮城(今之赤崁樓)。

 

常聽人議論,說是─「鄭成功率二萬五千大軍。而荷蘭人當時在台灣的守軍,不過二千多人。居然鄭成功還要花上近一年的時間,才打敗荷蘭人。顯然鄭成功軍隊的戰力很弱!」當然有此議論之人,大概是對軍事一點都不了解。因為攻城原本不易,需得有十倍兵力,才有勝算。而由海攻陸,同樣不易,需得有七倍兵力方有勝算。況這熱蘭遮城,是建在台江內海與外海之間的沙洲,三面環海。簡而言之,要攻熱蘭遮城,不止是攻城而已,而且還得由海攻陸。所以守城的荷蘭人縱然只有二千多人。但鄭家軍二萬五千人,倘要直攻熱蘭遮城,幾乎卻是不可能的任務。再者,熱蘭遮城這座城堡,在歐洲稱為「文藝復興城堡」。是一座歐洲累積了千年的城堡作戰,發展出來一種當時相當先進的城堡。其特點,就是城堡的各角落,建有突出的稜堡,以及半圓堡。因稜堡與半圓堡,突出於城堡之外。於其上架設火槍與火砲,即能構成綿密的火網,整座城毫無死角。兼之荷蘭人的火槍與火砲,乃是當時整個世界最先進,火力強大。所以別說鄭成功率二萬五千大軍,就算是率二十五萬大軍。倘若在其強大的火網之下,連靠近都無法靠近,惶更論要攻下熱蘭遮城。而且這也還沒談到,荷蘭人在海上還有強大的艦隊支援。

 

十七世紀初,到十七世紀中葉。荷蘭人先後擊敗早期的歐洲海權霸主葡萄牙與西班牙,又強壓英國。可說是當時世界的海權霸主。其艦隊所到之處,無人能敵。所以說鄭成功要從荷蘭人的手中,奪取台灣,事實上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鄭家軍訓練之精良、紀律之嚴明,無庸置疑。倘是兩方正面作戰,二千餘荷蘭士兵,大概不需半日,就會被鄭家軍殲滅。事實上,雙方確實亦有過一次正面作戰。當時荷蘭人,仗其軍隊排槍射擊的威力無人能擋。所以登岸北汕尾沙洲與鄭家軍作戰,以為能以其排槍射擊的威力,一舉擊潰鄭家軍的士氣。最後的結果,卻是不到半日時間,荷蘭人已潰不成軍。連得駐守台灣最高階中尉軍職指揮官,都被砍死。自此,荷蘭人就躲進了熱蘭遮城內,據城而守,再不肯出城作戰。正亦是熱蘭遮城,這座固若金湯的「文藝復興城堡」讓荷蘭人有所倚仗。所以鄭成功亦吃足了苦頭,為了攻城,僵持逾年,導致死傷慘重。

 

熱蘭遮城模型。內城的第三層,四角落建有突出的稜堡。內城第二層的城牆中間,建有四個半圓堡。外城亦建有稜堡與半圓堡。正是這些突出的稜堡與半圓堡,架上火槍火砲後,可構成毫無死角的火網。敵人連靠近都無法靠近,就算千軍萬馬也無法攻城。

 

※下方的註明寫著:「刀劍與槍砲的戰爭」。事實上並不正確。因為鄭家軍的火砲,也都是仿紅夷火砲,其威力也不亞於荷蘭人的火砲。只不過荷蘭人有榴彈砲,鄭家軍只有鐵砲彈。而鄭家軍,確實少用火槍。因為當時的火槍很不方便。發一發槍彈,得通槍管、裝火藥、再裝彈丸,才能再發一發。可能發一發槍彈的時間,身上已經被射中了十支箭

熱蘭遮城殘存的外城南城牆。高三丈餘(約十公尺),寬四尺(約1.2公尺)。以荷蘭人燒的紅磚,混和糯米、牡蠣殼灰、沙石所砌。堅固異常,能擋砲擊。

 


 

※熱蘭遮城的半圓堡遺跡。

※現在的安平古堡,多是日本時代建的。

 

鄭成功銅像。無論塑像或是畫像。於造神的過程中,鄭成功難免被擦脂抹粉,過度的美化。在台南所見的鄭成功像貌,多半身穿儒服,顯得一派溫文儒雅。總讓人不禁想起「雲州大儒俠史豔文」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形象。但我認為,其實鄭成功的性格,應該是比較雷同"那吒三太子"才對。既剛愎自用,又暴躁,又剛烈。「台灣外記」中的形象就是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甘仔轄‧鰲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